耳針
耳針
耳針是指使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耳廓與人體各部存在著一定的生理聯繫。望耳的形態、色澤可以輔助診斷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
簡介
耳針是指使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耳針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其治療範圍較廣,操作方便,且對疾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運用耳穴診治疾病,早在《靈樞·五邪》篇就有記載:“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唐代《乾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療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歷代醫學文獻也有介紹用針、灸、吸、按摩、耳道塞藥、吹藥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以望、觸耳廓診斷疾病的記載,並一直為很多醫家所應用。這些說明,我國利用耳穴診治疾病的歷史已相當悠久。
為了便於國際間的研究和交流,我國製定了《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準方案》。
耳針理論
 耳針
耳與臟腑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聯繫。與生理相關的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靈樞·五閱五使》說:“耳者,腎之官也”,《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千金方》說:“心氣通於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榮華於耳”,《證治準繩》說:“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雜病源流犀燭》說:“肺主氣,一身之氣貫於耳”。而《厘正按摩要術》在匯集前人經驗基礎上,提出了耳背與五臟的關係,指出“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生理聯繫。與病理相關的如《素問·臟器法時論》說:“肝病者,……虛則****無所視,耳無所聞”,《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證治準繩》說:“肺氣虛則少氣,……是以耳聾”。而察耳的形態、色澤等改變,可“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的病變,如《靈樞·本臟》說:耳“黑色小理者腎小,……耳薄不堅者腎脆”,《證治準繩》說:“凡耳輪紅潤者生,或黃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為腎敗”。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耳與臟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聯繫,不僅存在著相關性,而且具有相對特異性,這為耳針法診治疾病提供了客觀依據。
耳針簡史
古代
   中國古代醫學家首先認識到耳與經絡的關係。在現存最早的有關經絡學文獻: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提到了有與上肢、眼、頰、咽喉等相聯繫的耳脈。 《黃帝內經》則進一步詳細地載述了耳與經脈、經別、經筋的關聯。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靈樞·口問》篇更強調:“耳者,宗脈之聚也”。在這一時期,古人還發現了機體的一些疾病會在耳廓上反應出來。主要表現為耳廓位置、形態或色澤的變化。 《靈樞·本臟》提到:“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也指出:“手少陽之上,血氣盛者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靈樞·衛氣失常》篇記述:“耳輪焦枯,如受塵垢,病在骨”。
在上述認識基礎上,從晉代開始,醫家們逐漸借用耳廓來診斷疾病。晉·皇甫謐在其《針灸甲乙經·小兒雜病第十一》篇中載述:“嬰兒耳間青脈起者,腹痛、大便青瓣、腹泄。”另如《中藏經》提到:“黑丁者,起於耳前,狀如疤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隋·楊上善之《黃帝內經太素》亦載有:“小腸病者,……當耳前熱。”表明,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正在有意識地將耳廓上某些部位色澤、溫度、形態的變化,作為診斷具體的病症的一種手段。
與此幾乎是同一時期,古代醫家已經採用刺激耳廓的一些部位來治療疾病。早期,多選耳廓上有異常的變化之血脈,刺激方法則以刺絡出血為主。如早在《內經》中就有“邪在肝……取耳間青脈經去其掣”(《靈樞·五邪》)的記載。晉代葛洪之《肘後備急方》還提及“以蔥刺耳中、鼻中,血出者莫怪”,用以救治卒死。自唐代之後,陸續在一些醫籍中出現耳穴的名稱和主治等,如唐·孫思邈所撰之《備急千金要方》中即載有數個耳穴:“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等。陽維穴,《奇穴研究》一書明確指出其位置:“以耳翼折向前面,當耳軟骨起之處取穴”。明·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一書中記載了耳尖穴:“耳尖,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除上述之外,在其他的針灸典籍中尚載有:珠頂穴,“珠頂穴,兩耳當門珠尖上,主治齒痛,灸三壯”(《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該穴相當於現代之屏尖穴;三扁桃效穴,又名耳上三穴、耳屏外三穴,耳廓穴等,“三扁桃效穴為耳屏外三穴異名”(《針灸腧穴索引》);以及耳廓後、鬱中等。
在耳穴的刺激方法上,唐以後也有較大的發展。除刺血外,尚有針刺、艾灸、按摩、塞藥、割治之法。其中多數方法,仍應用於目前耳針法臨床。
  針刺及刺血法:《世醫得效方》載:“赤眼,挑耳後紅筋”;《針灸大成》雲:“針耳門治齲齒、唇吻強”。民間有用針刺外耳道口出血治胃痛,耳背青筋刺血治療濕疹等。
  灸法:耳灸的方法及治療病種較多。歷代所載的耳灸所治病包括黃疸、疫毒、耳聾,口眼?斜、眼生翳膜、小兒驚癇等。耳灸的方法有:一、葦管灸:“治口歪,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洩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灸之”(《千金翼方》)。二、艾炷灸:最為常用。如“治口歪斜即效,耳垂下麥粒大艾炷三壯,左灸右,右灸左”(《世醫得效方》)。三、燈火灸:以燈芯草浸油燃著後灸灼耳穴,治療結膜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等。
  塞藥法:即在耳部塞以藥物或磁石之類,刺激耳穴,以治療病症。如元·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載:“腳氣蒸發……以甘遂塊塞耳”。 《理瀹駢文》提到:“衄血……延胡塞耳,左衄塞右,右衄塞左,活血利氣”。 《備急千金要方》則記載:“治耳聾方,燒鐵令赤,投酒中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日一易,夜去之,旦別著”。塞藥法現代已經為耳穴敷貼法所代替。
  吹耳法:此法在《內經》和《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載述,具體操作是以竹管吹耳廓進行刺激。 《素問·繆刺論》篇指出:“屍厥……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 《備急千金要方》載:“治底耳方:黃礬燒,綿裹內耳中,不過二三日愈。或以葦管吹耳中”。宋·《洗冤集錄》救自縊及溺水的方法中也提及以葦管或竹管吹兩耳進行急救。吹耳之法,現代已鮮見在臨床上應用。
  另有耳廓按摩一法,亦可歸屬按摩療法,這里略而不述。
綜上所述,耳部治病在中國已有兩千餘年曆史,但從總體上來說,其發展是十分緩慢的,其經驗是相當零散的,有關文獻尚缺乏系統和完整。因此,截至本世紀中期,在針灸學中耳針始終未形成為一種獨立療法。
現代
耳針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得以形成為獨特的治療方法是在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956年,山東省萊西縣發表用耳針治療急性扁桃體炎,開創了現代耳針的先聲。在此之後不久,法國醫學博士,外科醫師Nogier.P,從一位旅居馬賽的華僑用燒灼耳穴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經驗得到啟示,通過六年潛心研究,於1957年在《德國針術雜誌》發表了他的有關耳針的論文和耳針治療穴點圖,提出42個耳穴點。之後,這一論文與耳穴圖於1958年被翻譯介紹至大陸。通過和傳統的中國耳針互相篩選、補充,並進行了反复的驗證,而形成了目前應用的耳穴圖。自五十年代中至今已四十餘年,耳針療法取得了空前的進展,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應用者不斷增多
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中國的針灸工作者對耳針的應用與研究十分重視。最早是上海,組織了全市性的耳針研究組,對不少病症進行治療觀察。之後擴大到大陸的各省市、自治區。如江蘇、天津、雲南、四川等地,也相繼成立了耳針研究的機構。並出版了多種耳針療法的專書。
  海外,日本和田秀於1956年發表了有關耳針的文章。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及前蘇聯等,也都是早期開展耳針的國家,但應用者不多。自1971年大陸對外公佈針刺麻醉(其中很大部分是用耳針麻醉的)之後,這一療法才引起廣泛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到八十年代初,世界上至少有法國、意大利、前西德、美國、加拿大、奧地利、丹麥、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希臘、阿根延、埃及、尼日利亞、日本、韓國、土耳其、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緬甸、泰國、菲律賓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把耳針用於治療疾病或外科手術麻醉。
  二、防治病種日益擴大
通過海內外耳針工作者的大量、反复臨床實踐,耳針法的應用範圍迅速擴大。首先,到目前為止,用耳針治療過的病症已在150餘種以上,病種遍及內、外、婦、兒及五官各科。不僅用於各種急慢性痛症、支氣管炎、哮喘、神經衰弱、胎位不正、瘧疾、單純性闌尾炎、膽道蛔蟲、便秘、遺尿、頸椎病等常見病症,而且還被用於紅斑性狼瘡、銀屑病、色覺障礙、白內障、白癜風、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紅斑性肢痛等現代難治病的治療。其次,耳針不但可以治療疾病,而且還有明顯的預防作用,通過對傳染性結膜炎、流感等病症的驗證觀察,證明效果是確切的。近些年來,耳針還用於保健,如耳針能祛除多種痣疣及痤瘡以達到美容,耳針戒菸、戒酒以增進健康,此外,耳針尚有消除疲勞、抗老延年的效能。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耳穴對疾病的診斷作用。通過望診及觸診了解耳廓色澤形態的變化,目前已可用於約50餘種病症的診斷,並已逐步總結出了某些規律性的東西。
  三、耳穴刺激法日趨多樣
耳廓穴區刺激方法已經在傳統的毫針刺、放血、艾灸等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有三種趨向:一種是在原有的方法上不斷變革,以灸法為例,除艾炷灸外,有艾卷灸、線香灸、燈火灸、火柴灸等。針刺法,則有皮內針法、電針法等。另一種是現代新增加的,如穴位注射法、耳穴壓丸法、激光耳穴照射法、磁療法等等。還有一些則是對民間流傳的治療方式進行改造運用,如耳穴割治、耳穴敷藥。其中如激光耳穴照射無創傷、無疼痛,耳穴壓丸操作簡單方便,維持時間長,又無損傷,故頗受患者歡迎。四、耳針原理研究方興未艾
耳針療法的原理研究,近二十餘年來在海內外蓬勃開展。包括下述內容:
  (一)從形態解剖學的角度來研究耳穴。包括各种血管、淋巴、神經的分佈情況。從組織胚胎學來研究耳廓的形成等。
 (二)從神經生理學、神經體液學說以及生物控制學說,生物電學說等研究耳穴的診治原理。探討耳與內臟的聯繫等。上述研究,尚有待於深入,刺激耳穴的治療原理亦還須進一步揭示,但這些工作無疑加深了對小小耳廓的認識,同時也促進了有關學科的發展。
耳針治療適應範圍
耳針在臨床治療的疾病很廣,不僅用於治療許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對一部分器質性疾 病,也有一定療故。其適應證舉例如下:
  1.各種疼痛性疾病如對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坐骨神絡痛等神經性疼痛;扭傷、挫傷、落枕等外傷性疼痛;五官、顱腦、胸腹、四肢各種外科手術後所產生的傷口痛;麻醉後的頭痛、腰痛等手術後遺痛,均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2.各種炎症性病症如對急性結合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氣管炎、腸炎、盆腔炎、風濕性關節炎、面神經炎、末梢神經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
  3.一些功能紊亂性病症如對眩暈症、心律不齊、高血壓、多汗症、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遺尿、神經衰弱、?症等,具有良性調整作用,促進病症的緩解和痊癒。
  4.過敏與變態反應性病症如對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結腸炎、蕁麻疹等,能消炎、脫敏、改善免疫功能。
  5.內分泌代謝性病症如對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經絕期綜合徵等,有改善症狀、減少藥量等輔助治療作用。
  6.一部分傳染病症如對菌痢、瘧疾、青年扁平疣等,有恢復和提高機體的兔疫防禦功能,加速疾病的治愈。
  7.各種慢性病症如對腰腿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體麻木等,有改善症狀、減輕痛苦的作用。耳針除上述病症外,還可用於針刺麻醉中(耳針麻醉)。也可用於婦產科方面,如催 產、催乳等。也能用於預防感冒、暈車、暈船,以及預防和處理輸血、輸液反應。還可用於戒菸、減肥,國外還用於戒毒等。
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席分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輪 耳廓捲曲的游離那分。
  耳輪結節 耳輪後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輪腳 耳輪深入耳甲的部分。
  對耳輪 與耳輪相對呈“丫”字型的隆起部,由對輪體、對耳輪上腳和對耳輪下腳三部分組成。
  對耳輪體 對耳輪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體部分。
  對耳輪上腳 對耳輪向上分支的部分。
  對耳輪下腳 對耳輪向下分支的部分。
  三角窩 對耳輪上腳、對耳輪下腳與相 應耳輪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 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
  耳屏 耳廓前方呈瓣狀的隆起。
  屏上切跡 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對耳屏 耳垂上方與耳屏相對的瓣狀隆起。
  屏間切跡 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輪屏切跡 對耳輪與對耳屏的凹陷處。
  耳垂 耳廓下部無軟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輪與對耳輪、對耳屏、耳屏及外耳門之間的凹窩。由耳甲艇、耳甲腔兩部分組成。
  耳甲腔 耳輪腳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輪腳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門 耳甲腔前方的孔竅。
耳穴的分佈
耳穴是指分佈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區域。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壓痛敏感、皮膚電特異性改變和變形、變色等反應。可參考這些現象來診斷疾病,並可通過刺激這些部位防治疾病。
耳穴在耳廓的分佈有一定規律,其分佈圖好像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佈規律是:與頭
面部相應的耳穴在耳垂和耳垂的鄰近;與上肢相應的耳穴在耳舟;與軀乾和下肢相應的耳穴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腳、對耳輪下腳;與內臟相應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的耳穴環形排列在耳輪腳周圍。
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按《耳穴名稱與部位》所規定,耳廓上有91個耳穴,現將定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耳輪穴位]
  1.耳中(MA-H1)
  [定位] 在耳輪腳處。
  [主治] 呃逆,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小兒遺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腸 (MA-H2)
  [定位] 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
  [主治] 便秘,腹瀉,脫肛,痔疾。
  3.尿道 (MA-H3)
  [定位] 在直腸穴上方,位於與對耳輪下腳下緣相平的耳輪處。
  [主治] 尿頻,尿急,尿痛,尿瀦留。
  4.外生殖器 (MA-H4)
  [定位] 在與對耳輪下腳上緣相平的耳輪處。
  [主治] 睾丸炎,附睾炎,外陰瘙癢症。
  5 肛門(MA-H5)
  ·[定位] 在對耳輪下腳上緣與對耳輪上腳前緣之間的耳輪處。
  [主治] 肛裂,痔瘡。
  6.耳尖 (MA-H6)
  [定位] 在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
  [主治] 發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牙痛,失眠。
  7.結節 (MA-H7)
  [定位] 在耳輪結節處。
  [主治] 頭暈,頭痛,高血壓。
  8.輪1-4 (MA)
  [定位] 從耳輪結節下緣至輪垂切蹟之間分成4個等份,自上而下依次為輪1、輪2、輪3、輪4。
  [主治] 發熱,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
  [耳舟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為6個等份,即耳舟1—6區。
  1.指 (MA-SF1)
  [定位] 在耳舟頂中,即耳舟1區。
  [主治] 甲溝炎,手指疼痛麻木。
  2.腕 (MA-SF2)
  [定位] 在指區的下方,即耳舟2區。
  [主治] 腕部疼痛。
  3.風溪(MA)
  [定位] 在耳輪結節前方,指區與腕區之間,即耳舟1區、2區交界處。
  [主治] 蕁麻疹,皮膚瘙癢症,過敏性鼻炎。
  4.肘 (MA-SF3)
  [定位] 在腕區的下方處,即耳舟3區。
  [主治] 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 (MA-SF4)
  [定位] 在肘區的下方處,即耳舟4區、5區。
  [主治] 肩關節周圍炎,肩部疼痛。
  6.鎖骨 (MA-SF5)
  [定位] 在肩區下方處,即耳舟6區。
  [主治] 肩關節周圍炎。
  [對耳輪上腳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對耳輪上腳從上到下依次分為上、中、下3等份。
  1,跟 (MA-AHl)
  [定位] 在對耳輪上腳頂部,即對耳輪上腳上1/3處前上端。
  [主治] 足跟痛。
  2.趾
  [定位] 在耳尖下方的對耳輪上腳後上部,即對耳輪上腳上1/3處後上端。
  [主治] 甲溝炎,趾部疼痛。
  3.踝 (MA-AH2)
  [定位] 在趾、跟區下方處,即對耳輪上腳上1/3的下半部。
  [主治] 踝關節扭傷。
  4.膝 (MA-AH3)
  [定位] 在對耳輪上腳中1/3處。
  [主治] 膝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
  5.髖 (MA-AH4)
  [定位] 在對耳輪上腳下1/3處。
  [主治] 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腰?部疼痛。
  [對耳輪下腳穴位]
為了取穴方便,將對耳輪下腳分為前、中、後3等份。
  1.臀 (MA-AH5)
  [定位] 在對耳輪下腳後1/3處。
  [主治] 坐骨神經痛,臀筋膜炎。
  2.坐骨神經 (MA-AH6)
  [定位] 在對耳輪下腳前2/3處。
  [主治] 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3.交感 (MA-AH7)
  [定位] 在對耳輪下腳端與耳輪內側緣相交處。
  [主治] 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對耳輪穴位]
為了方便取穴,將對耳輪體從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至輪屏切跡分為5等份。
  1.腰?椎 (MA)
  [定位] 在對耳輪上2/5處。
  [主治] 腰?部疼痛。
  2.腹 (MA)
  [定位] 在對耳輪上2/5處,腰?椎前側的耳甲腔緣。
  [主治] 腹痛,腹瀉,腹脹,急性腰扭傷,痛經,產后宮縮痛。
  3,胸椎 (MA-AH9)
  [定位] 在對耳輪中2/5處。
  [主治] 胸痛,經前乳房脹痛,乳腺炎,產後泌乳不足。
  4.胸 (MA-AHll)
  [定位] 在對耳輪中2/5,胸椎前側耳腔緣。
  [主治] 胸肋疼痛,肋間神經痛,胸悶,乳腺炎。
  5.頸椎 (MA-AH8)
  [定位] 在對耳輪下1/5處。
  [主治] 落枕,頸椎綜合徵。
  6,勁 (MA-AHl0)
  [定位] 在對耳輪下1/5,頸椎前側耳腔緣。
  [主治] 落枕,頸項疼痛。
  [三角窩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三角窩由耳輪內緣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為前、中、後3等份。
  1.角窩上 (MA)
  [定位] 在三角窩前1/3處的前上方。
  [主治] 高血壓。
  2.內生殖器 (MA)
  [定位] 在三角窩前1/3處的下部。
  [主治] 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陽痿,遺精,早洩。
  3.角窩中 (MA)
  [定位] 在三角窩中1/3處。
  [主治] 哮喘。
  4,神 門(MA-TFl)
  [定位] 在三角窩後1/3的上部。
  [主治] 失眠,多夢,戒斷綜合徵,癲癇,高血壓,神經衰弱,痛症。
  5.盆腔 (MA)
  [定位] 在三角窩後1/3的下部。
  [主治] 盆腔炎,附件炎。
  [耳屏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屏的外側面和內側面各分2等份。
  1.上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側面上1/2處。
  [主治] 咽炎,鼻炎。
  2.下屏 (MA)
  [定位] 在耳屏外側面下1/2處。
  [主治] 鼻炎,鼻塞。
  3.外耳 (MA)
  [定位] 在屏上切跡前方近耳輪部。
  [主治] 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鳴。
  4.屏尖 (MA-T2)
  [定位] 在耳屏游離緣上部尖端。
  [主治] 發熱,牙痛,斜視。
  5.外鼻 (MA-T1)
  [定位] 在耳屏外側中部,即上屏與下屏之間。
  [主治] 鼻前庭炎,鼻炎。
  6.腎上腺 (MA)
  [定位] 在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
  [主治] 低血壓,風濕性關節炎,腮腺炎,鏈黴素中毒,眩暈,哮喘,休克。
  7.咽喉 (MA-T3)
  [定位] 在耳屏內側面上1/2處。
  [主治] 聲音嘶啞,咽炎,扁桃腺炎,失語,哮喘。
  8.內鼻 (MA)
  [定位] 在耳屏內側面下1/2處。
  [主治] 鼻炎,上頜竇炎,鼻衄。
  9.屏間前 (MA)
  [定位] 在屏間切跡前方耳屏最下部。
  [主治] 咽炎,口腔炎。
  [對耳屏穴位]
  1.額 重 (MA)
  [定位] 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主治] 偏頭痛,頭暈。
  2.屏間 (MA)
  [定位] 在屏間切跡後方對耳屏前下部。
  [主治] 額竇炎。
  3.顳 (MA)
  [定位] 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後部。
  [主治] 頭暈,頭痛,癲癇,哮喘,神經衰弱。
  4.枕(MA)
  [定位] 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後方。
  [主治] 頭暈,頭痛,癲癇,哮喘,神經衰弱。
  5.皮質(MA-ATl)
  [定位] 在對耳屏的內側面。
  [主治] 痛症,間日瘧,神經衰弱,假性近視,失眠。
  6.對屏尖 (MA)
  [定位] 在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
  [主治] 哮喘,腮腺炎,睾丸炎,附睾炎,神經性皮炎。
  7.緣中 (MA)
  [定位] 在對耳屏游離緣上,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蹟之中點處。
  [主治] 遺尿,內耳眩暈症,尿崩症,功能性子宮出血。
  8.腦幹 (MA)
  [定位] 在輪屏切跡處。
  [主治] 眩暈,後頭痛,假性近視。
  [耳甲腔穴位]
  1.口 (MA-IC5)
  [定位] 在耳輪腳下方前1/3處。
  [主治] 面癱,口腔炎,膽囊炎,膽石症,戒斷綜合徵,牙周炎,舌炎。
  2.食道 (MA-IC6)
  [定位] 在耳輪腳下方中1/3處。
  [主治] 食道炎,食管痙攣。
  3.賁門 (MA-IC7)
  [定位] 在耳輪腳下方後1/3處。
  [主治] 賁門痙攣,神經性嘔吐。
  4,胃 (MA)
  [定位] 在耳輪腳消失處。
  [主治] 胃痙攣,胃炎,胃潰瘍,失眠,牙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前額痛。
  5.脾 (MA)
  [定位] 在耳甲腔後上方。
  [主治] 腹脹,腹瀉,便秘,食慾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過多,內耳眩暈症。
  6.心 (MA)
  [定位] 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
  [主治] 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無脈症,神經衰弱,?病,口舌生瘡。
  7.氣管 (MA-IC2 )
  [定位] 在心區與外耳門之間。
  [主治] 哮喘,支氣管炎。
  8.肺 (MA-ICl)
  [定位] 在心、氣管處周圍,即心區的上、外、下三面。
  [主治] 哮喘,胸悶,聲音嘶啞,皮膚瘙癢症,蕁麻疹,便秘,戒斷綜合徵。
  9.三焦 (MA-IC4)
  [定位] 在外耳門後下,肺與內分泌區之間。
  [主治] 便秘,腹脹,上肢外側疼痛。
  10.內分泌 (MA-IC3)
  [定位] 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 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痤瘡,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症。
  [耳甲艇穴位]
  1.十二指腸 (MA-SCl)
  [定位] 在耳輪腳上方後1/3處,耳甲艇內。
  [主治] 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石症,幽門痙攣。
  2.小腸 (MA-SC2)
  [定位] 在耳輪腳上方中1/3處,耳甲艇內。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3.大腸 (MA-SC4)
  [定位] 在耳輪腳上方前1/3處,耳甲艇內。
  [主治l 腹瀉,便秘,咳嗽,牙痛,痤瘡。
  4.闌尾 (MA-SC3)
  [定位] 在小腸與大腸區之間交界處。
  [主治] 單純性闌尾炎,腹瀉。
  5.艇角 (MA)
  [定位l 在對耳輪下角下方前部。
  [主治l 前列腺炎,尿道炎。
  6.膀胱 (MA-SC8)
  [定位] 在對耳輪下腳下方中部。
  [主治] 膀胱炎,遺尿,尿瀦留,腰痛,坐骨神經痛。
  7.腎 (MA)
  [定位] 在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後部,即小腸穴直上方。
  [主治] 腰痛,耳鳴,神經衰弱,腎盂腎炎,遺尿,哮喘,月經不調,陽痿,遺精,
  早洩。
  8,輸尿管 (MA-SC7)
  [定位] 在腎區與膀胱區之間。
  [主治] 輸尿管結石絞痛。
  9。胰膽 (MA-SC6)
  [定位] 在耳甲艇的後上方,即腎區與肝區之間,左側為胰,右側為膽。
  [主治] 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偏頭痛,帶狀皰疹,中耳炎,耳鳴,急性胰
  腺炎。
  10.肝 (MA-SCA)
  [定位1 在耳甲艇的後下方,胃及十二指腸的後方。
  [主治1 脅痛,眩暈,經前期緊張症,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高血壓,假性近視,
  單純性青光眼。
  11.艇中 (MA)
  [定位] 在小腸與腎區之間,即耳甲艇中央。
  [主治] 腹痛,腹脹,膽道蛔蟲症。
  [耳垂部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垂分為9個區。在耳垂土緣至耳垂下緣最低點之間劃兩條等距離平
  行線,於第2水平線上引兩條垂直等分線,即由前至後依次分為9個區。
  1.牙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區。
  [主治] 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2.舌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區。
  [主治] 舌炎,口腔炎。
  3.頜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後上部,即耳垂3區。
  [主治] 牙痛,顳頜關節炎。
  4.垂前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區。
  [主治] 神經衰弱,牙痛。
  5.眼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區。
  [主治] 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假性近視。
  6.內耳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後中部,即耳垂6區。
  [主治] 內耳性眩暈症,耳鳴,聽力減退,中耳炎。
  7.面頰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與內耳區之間,即耳垂5區、6區交界處。
  [主治] 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痤瘡,扁平疣,面肌痙攣,腮腺炎。
  8.扁桃體 (MA)
  [定位] 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8區。
  [主治] 扁桃體炎,咽炎。
  [耳背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背分為5個區。即以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耳背對應點和輪屏切跡耳
背對應點分別作兩條水平線,將耳背分上、中、下3部,再將中部分為內、中、外3部。
  1.耳背心 (MA)
  [定位] 在耳背上部。
  [主治] 心悸,失眠,多夢。
  2.耳背肺 (MA)
  [定位] 在耳背中內部。
  [主治] 哮喘,皮膚瘙癢症。 .
  3.耳背脾 (MA)
  [定位] 在耳前中央部。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4.耳背肝 (MA)
  [定位] 在耳背中外部。
  [主治] 膽囊炎,膽石症,脅痛。
  5.耳背腎 (MA)
  [定位] 在耳背下部。
  [主治] 頭暈,頭痛,神經衰弱
  6.耳背溝 (MA)
  [定位] 在對耳輪溝和上下腳溝處。
  [主治] 高血壓,皮膚瘙癢症。
  [耳根部穴位]
  1.上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上處。
  [主治] 鼻衄。
  2.耳迷根 (MA)
  [定位] 在耳輪腳後溝的耳根處。
  [主治] 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鼻塞,心動過速,腹痛,腹瀉。
  3.下耳根 (MA)
  [定位] 在耳根最下處。
  [主治] 低血壓,下肢癱瘓,小兒麻痺後遺症。
編輯本段
耳穴處方的選穴原則
  (1)按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如胃病選胃穴,闌尾炎選闌尾穴,肩痛選肩穴,咽喉痛選
  咽喉穴等。
  (2)按中醫理論選穴:根據臟腑經絡學說的理論結合疾病所出現的症狀辨證取穴。如耳
  鳴選腎穴,因為“腎開竅於耳”;目病選肝穴,因“肝開竅於目”;失眠選心穴,因“心主
  神”,失眠多與心神不寧有關;皮膚病選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現代醫學知識選穴:如高血壓選降壓溝,十二指腸潰瘍選十二指腸、交感,心律
失常選心穴,月經不調選子宮穴,輸液反應選腎上腺穴等。
  (4)根據臨床經驗選穴:如目赤腫痛選耳尖,癲狂選神門,牙痛選齒穴等。
  選穴須注意精練,一般以選用2—3穴為宜。一側有病取同側,兩側病或臟腑病選雙側
  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常見病症選穴處方舉例
  感冒:肺、內鼻、腎上腺。
  中暑:心、枕、腦幹。
  咳嗽:支氣管、肺、神門。
哮喘:對屏尖、肺、腎上腺、交感。
  眩暈:腎、神門、緣中。
  胃痛:胃、神門、交感、腦幹。
  月經不調:角窩中、腎上腺。
痛經:角窩中、腎、內分泌、交感。
急驚風:心、神門、緣中、交感。
  遺尿:腎、膀胱、緣中、交感。
  輸液反應:對屏尖、腎上腺。
  扭傷:相應部位、神門、緣中。
耳穴的探查方法
直接觀察法
直接觀察法: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對耳部由上而下,從內到外,直接觀察有無變形、變色徵象,如脫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結、疣贅、軟骨增生、色素沉著以及血管的形狀、顏色的變異等。
按壓法
按壓法:診斷明確後,在病人耳部相應部位用探針、火柴梗、毫針柄等物用輕、慢、用力均勻的壓力尋找痛點。一般在疾病相應部位的耳廓部從周圍向中心探壓,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內對整個耳廓進行普查,耐心細緻地找壓痛點。當壓到敏感點時,病人會出現皺眉、呼痛、躲閃等反應。挑選最明顯的一點作為耳針的治療點。
電阻測定法
電阻測定法: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多數患者相應耳穴的電阻下降。這些電阻下降的耳穴,皮膚導電量必然增高,故又稱為“良導點”。這種良導點,就可以作為耳針治療的刺激點。測定時用特製的電子儀器測定耳穴皮膚的電阻、電位、電容等變化,方法是病人一手握電極,醫生手執探測頭,在病人耳廓上進行探查,當電極探頭觸及敏感點時,如電阻低的耳穴,可以通過指示信號、音響或儀表反映出來。這種電測定法具有*作簡便、準確性高等優點。
操作方法
毫針刺法
  ?定穴與消毒:診斷明確後,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將所測得的敏感點或耳穴作為針刺點。行針刺之前必須嚴格消毒耳穴,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脫碘,待酒精乾後施術。
  ?體位與進針:一般採用坐位,如年老體弱、病重或精神緊張者宜採用臥位。針具選用28-30號0.3—0.5寸長的不銹鋼毫針。進針時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著針刺部位的耳背,這樣既可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以減輕針刺疼痛。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在刺激點針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撚人的進針法均可。刺人深度應視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靈活掌握,一般刺人皮膚2-3分,以達軟骨後毫針站立不搖晃為準。刺入耳穴後,如患部感應強烈,患者症狀有即刻減輕感;如局部無針感,應調整針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強度和手法依病情、體質、證型、耐受程度等綜合考慮。
  ?留針與出針:留針的時間一般約為15-30分鐘,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針時間適當延長,兒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針期間為提高療效,可每隔10分鐘運針1次。治療結束出針時,醫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將毫針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幹棉球壓迫針孔,以免出血。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bqnvcja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